哇!
介绍
犹大.史密斯Judah Smith是一位五旬节派青年团契的领袖,他来自美国的西雅图。犹大充满热情,具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和青少年;他简直就是我所见过最棒的沟通者。当犹大聆听别人时,他最喜欢用的词就是“哇!”对他来说,“哇”代表了尊重、赞叹和敬仰。
从很多方面来说,能生活在21世纪的西欧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但如今的西方社会再也不像曾经那样珍视尊重、赞叹和仰慕这些品格了。
箴言 13:20-14:4
20 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亏损。 21 祸患追赶罪人,义人必得善报。 22 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罪人为义人积存资财。 23 穷人耕种多得粮食,但因不义有消灭的。 24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25 义人吃得饱足,恶人肚腹缺粮。
善恶互论垂为箴言
14 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 2 行动正直的敬畏耶和华,行事乖僻的却藐视他。 3 愚妄人口中骄傲,如杖责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 4 家里无牛,槽头干净;土产加多,乃凭牛力。
释经评注
尊 重
“尊重”这个概念贯穿《箴言》始终。在下面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尊重”的三个例子:
1.尊重神
“行动正直的,敬畏耶和华”(14:2)。“敬畏”表明畏惧和极度尊敬。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尊敬是起点。
2.尊重智者
要认真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13:20)。“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14:3)。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对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越来越不以为然。智慧通常(当然并非总是)来自生活经历,真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3.家人间的尊重
“不愿指正,就不是真爱;管教孩子就是疼爱他们”(13:24 – 信息版圣经 – 译者注)。有些人完全按字面意思解释这节经文,甚至滥用它。其实,《箴言》在这里所指的是家庭中要建立正确的“尊重”观,要长幼有序。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尊重孩子 。父母的管教要以爱为原则。
祷告
约翰福音 20:10-31
10 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见证主复活
11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12 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 13 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14 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15 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 16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17 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 18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1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20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22 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23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多马不信
24 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25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多马释疑
26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27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28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神!” 29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30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 31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释经评注
赞 叹
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了。在复活节的早晨,坟墓中不见耶稣的尸体。耶稣的跟随者们果真见到了复活的主。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诠释基督教,基督教可以被定义为:圣经记录了历史事实。耶稣今天仍然活着!
约翰一共四次记录了复活后的耶稣,前三次均出现在今天的经文中。我们不仅能在这些事件中看到复活的证据,也能看到复活带来的影响。
1.赞叹和惊奇
毫无疑问,约翰亲眼目睹了耶稣向马利亚显现。与其他古代文献相比,这段描述极其与众不同。
在耶稣那个时代,妇女的见证远不如男人的有价值。所以,如果门徒想要捏造耶稣复活,决不会让抹大拉的马利亚成为第一见证人。
耶稣的“首次现身”并不具备轰动效应。他出现在墓园里;第一个看到他复活的见证者也让人深感意外,她竟是马利亚,一位蒙主疼爱、被主赦免的有信心的女人。
这个事实也显明,耶稣是多么尊重妇女。可以说,耶稣的这一举动,以及他在世时对妇女的态度撼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可悲的是,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离耶稣的榜样依然很远!
耶稣并没有问马利亚“你在找什么”,而是问:“你找谁呢?”(15节)马利亚的回应充满了敬畏和惊奇。当她意识到此人正是耶稣时,便用亚兰语惊呼道:“拉波尼!”(就是老师的意思)(16节)。
耶稣对马利亚说,“不要摸我”(17节)。这是因为玛丽亚将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复活的耶稣建立关系 —— 耶稣将通过圣灵住在她里面,她也在耶稣里面。
仅仅知道有关复活的历史证据还不够。我们还要亲身经历与复活的耶稣相遇。
2.平安与喜乐
世人努力寻找内心的平安和喜乐。殊不知,平安和喜乐的源头是与耶稣建立关系。
马利亚急忙跑回去告诉门徒:“我已经看见了主!”(18节)耶稣也向门徒显现,这给他们带来了无法言说的喜悦:“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20节)。耶稣三次对门徒说:“愿你们平安!”(19,21,26节)- 只有耶稣临在,真正的平安才会降临。
“信靠耶稣” - 这能给所有人带来真平安和真喜乐。耶稣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29节)。
通过这短暂的相遇,耶稣将一群饱受惊吓、迷茫无定的人转变成一个充满爱、喜乐和平安的集体。
3.目标和力量
耶稣带给门徒新的目标:“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21节)。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了。坟墓之外有生命。这个事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意义和目的。而你的使命就是向世人宣告这个大好消息。
最后,耶稣还将能力赐给门徒。“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22-23节)圣灵将赦免的力量和大能赐给了你。
神也希望把这股让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力量赐给你。通过授予圣灵以及启示他的话语,神把属天的能力给了你,好让你把罪得赦免,进入永生的好消息传给世人。
4.尊重和崇敬
多马是怀疑主意者的代表,他小心谨慎、疑思重重。我常想,如果我当时在多马的处境下,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疑问,“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25节)。
当耶稣向多马显现,并对他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27节)时,多马一定感到万分惭愧,也真正谦卑了下来。 耶稣的钉痕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神是多么谦卑、多么仁爱。耶稣照着多马的本相接纳他。他接受了多马的疑问,丝毫没有埋怨、批评多马的意思。
你无需因疑惑感到自责,反倒要像多马一样,诚诚实实地把疑惑带到耶稣面前。当耶稣回应多马时,多马充满了敬畏、崇拜和惊奇,他赞叹道:“我的主,我的神!”(28节)起初,多马不能相信,但现在他发出了四福音书中最具震撼的宣告。多马是第一个将复活后的耶稣称为神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他此时的心情,这就是:“哇!”
耶稣告诉多马,信靠带来祝福(29节),信靠也带来生命。在《约翰福音》中,信靠和生命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31节)。如果你信耶稣,你就会有生命。这个生命是最有质量,最真实、最丰盛的(10:10),并要延续到永恒(3:16)。
约翰写作福音书的目的是:“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20:31)。复活是基督徒对此生以及来生盼望的根基。
祷告
撒母耳记下 1:1-2:7
大卫闻报基利波山之噩耗
1 扫罗死后,大卫击杀亚玛力人回来,在洗革拉住了两天。 2 第三天,有一人从扫罗的营里出来,衣服撕裂,头蒙灰尘,到大卫面前伏地叩拜。 3 大卫问他说:“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以色列的营里逃来。” 4 大卫又问他说:“事情怎样?请你告诉我。”他回答说:“百姓从阵上逃跑,也有许多人仆倒死亡,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也死了。” 5 大卫问报信的少年人说:“你怎么知道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死了呢?” 6 报信的少年人说:“我偶然到基利波山,看见扫罗伏在自己枪上,有战车、马兵紧紧地追他。 7 他回头看见我,就呼叫我。我说:‘我在这里。’ 8 他问我说:‘你是什么人?’我说:‘我是亚玛力人。’ 9 他说:‘请你来将我杀死,因为痛苦抓住我,我的生命尚存。’ 10 我准知他仆倒必不能活,就去将他杀死,把他头上的冠冕、臂上的镯子拿到我主这里。”
11 大卫就撕裂衣服,跟随他的人也是如此, 12 而且悲哀哭号,禁食到晚上,是因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并耶和华的民以色列家的人倒在刀下。 13 大卫问报信的少年人说:“你是哪里的人?”他说:“我是亚玛力客人的儿子。” 14 大卫说:“你伸手杀害耶和华的受膏者,怎么不畏惧呢?” 15 大卫叫了一个少年人来,说:“你去杀他吧!” 16 大卫对他说:“你流人血的罪归到自己的头上,因为你亲口作见证说‘我杀了耶和华的受膏者’。”少年人就把他杀了。
为扫罗及约拿单作哀歌
17 大卫作哀歌,吊扫罗和他儿子约拿单, 18 且吩咐将这歌教导犹大人。这歌名叫弓歌,写在《雅煞珥书》上。 19 歌中说:“以色列啊,你尊荣者在山上被杀,大英雄何竟死亡! 20 不要在迦特报告,不要在亚实基伦街上传扬,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欢乐,免得未受割礼之人的女子矜夸。 21 基利波山哪,愿你那里没有雨露,愿你田地无土产可做供物!因为英雄的盾牌在那里被污丢弃,扫罗的盾牌仿佛未曾抹油。 22 约拿单的弓箭非流敌人的血不退缩,扫罗的刀剑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 23 扫罗和约拿单,活时相悦相爱,死时也不分离;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 24 以色列的女子啊,当为扫罗哭号!他曾使你们穿朱红色的美衣,使你们衣服有黄金的装饰。 25 英雄何竟在阵上仆倒,约拿单何竟在山上被杀! 26 我兄约拿单哪,我为你悲伤!我甚喜悦你,你向我发的爱情奇妙非常,过于妇女的爱情。 27 英雄何竟仆倒!战具何竟灭没!”
大卫受膏做犹大王
2 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 2 于是大卫和他的两个妻,一个是耶斯列人亚希暖,一个是做过迦密人拿八妻的亚比该,都上那里去了。 3 大卫也将跟随他的人和他们各人的眷属一同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邑中。 4 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做犹大家的王。
有人告诉大卫说,葬埋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 5 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于你们。 6 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 7 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做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
释经评注
尊敬
大卫对扫罗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大卫没有心怀不平,没有试图报复,他对扫罗始终敬畏有加。毕竟,神曾经高举过扫罗。大卫并没有因扫罗的没落而藐视他。
大卫的行为让人感慨。他对那个声称杀死扫罗的亚玛力客人的儿子说,“你伸手杀害耶和华的受膏者,怎么不畏惧呢?”(14节)。这个亚玛力人谎称杀掉了扫罗,想以此向大卫邀功。很可能,这只秃鹫趁乱将“皇家封印”从扫罗的尸体上偷走,以为这可以做他邀功请赏的证据。殊不知大卫对扫罗始终带着敬畏之心,这个亚玛力人偷鸡不成,反失了性命。
大卫为挚友和王的死而哀哭(19-27节)。面对逝去的亲人,悲哀是一种正常、健康,且必要的反应。
说到底,大卫敬畏的对象是神:“大卫问耶和华,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2:1)耶和华回答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大卫听神的话,他在希伯仑被膏立为犹大的王。
祷告
佩泊的补充
约翰福音20:10
耶稣本可以向任何人显现,但他却选择首先向莫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 每每想到这点我都感慨不已!耶稣没有先去找门徒(甚至没有去找他的母亲!),却先见了这个不被任何人看重的女人。
每日金句
约翰福音20:19
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App
Download the Bible in One Year app for iOS or Android devices and read along each day.
Sign up now to receive Bible in One Year in your inbox each morning. You’ll get one email each day.
Podcast
Subscribe and listen to Bible in One Year delivered to your favourite podcast app everyday.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Scripture quotations taken from the Holy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Anglicised, Copyright © 1979, 1984, 2011 Biblica, formerly 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 Used by permission of Hodder & Stoughton Publishers, an Hachette UK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NIV’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of Biblica. UK trademark number 1448790.
Scripture quotations marked (AMP) taken from the Amplified® Bible, Copyright © 1954, 1958, 1962, 1964, 1965, 1987 by The Lockman Foundation. Used by permission. (www.Lockman.org)
Scripture marked (MSG) taken from The Message. Copyright © 1993, 1994, 1995, 1996, 2000, 2001, 2002. Used by permission of NavPress Publishing Group.